
.jpg)
《中國夢·絲路情》組歌專題音樂會現場 張曉暉 攝
“一聲聲駝鈴猶在耳邊響起,嶄新的太陽已把前方照亮,穿越漫漫古道悠悠時光,一條金絲帶千年更輝煌……”北京音樂廳內,高亢激昂的歌聲給乍暖還寒的北京帶來絲絲暖意。江蘇省連云港市文聯主席、青年作曲家王詠梅在一旁難掩激動的心情,這場《中國夢·絲路情》組歌專題音樂會上的11首歌曲均由她作曲,這個2012年就已經迸發的創作意圖,終于在2018年歲初得以完整地呈現。激動之余,她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大好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才有好的機會” 。
讓主旋律作品打動人心
“自從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概念,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我就想創作中國夢方面的作品;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我又有了創作絲路方面作品的沖動。當時只是想創作一些這方面的單曲,也寫了一些有關的歌曲。 ”王詠梅回憶。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詠梅和國內知名詞作家、她的老朋友車行提到了自己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并決定以組歌的形式完成“中國夢”和“絲路情”兩個主題。“當時國內還沒有描繪‘中國夢’、一帶一路’的組歌,我們就想創作這樣一個作品,以表達文藝工作者眼中的‘一帶一路’和偉大‘中國夢’。”她說。
作為一部主旋律音樂作品,作品如何能夠打動人、感染人,又能夠流世傳唱,王詠梅做了認真的思考:“主旋律作品如何在老百姓當中傳唱,這個要做到旋律和歌詞特別好聽。‘中國夢·絲路情’的題材就是一部主旋律作品,如何把這部作品推出去,讓每首歌都能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就要從音樂創作的技巧去考慮。 ”
為了更好地創作作品,王詠梅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采風工作。“在新疆喀納斯采風時,我買了很多光盤,里面的音樂非常打動我;后來又從網上搜集了很多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的音樂元素。 ”在組歌序曲《中國夢·絲路情》里,她想表達,“悠悠絲路編織著中國夢,而中國夢的作品應該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謳歌和贊揚” 。
緊扣“中國夢”和“一帶一路”主題, 《中國夢·絲路情》組歌分“夢在我心里”“再走絲綢路”“逐夢新時代”三個篇章。“每一部分都有它的音樂特點和音樂風格。 ”王詠梅說。第一篇章“夢在我心里” ,以民族音樂的優美性與交響樂的舒展性相融合,展現開場的氣勢輝煌,也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再走絲綢路”則以民族音樂和西域特點音樂相糅合,把絲綢之路的開拓歷史、地域特點和它美好的未來前景描繪出來,“這部分音樂既有通俗的時代性又有獨特的民族性” ;第三篇章的音樂定位就是明朗和充滿朝氣,旋律歡快而又大氣,表現對美好生活、偉大中國夢的向往。
本場音樂會得到了業內知名人士的支持,國內一線歌唱家、編曲家以及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紛紛加盟組歌的演唱、錄制,并于全國兩會期間在京成功首演。演出結束后,專家評論:“組歌歌曲創作集主題性、多元性、當代性、時尚性于一體,旋律動聽、走心,演員陣容強大,演繹到位。 ”
愛的滋養與回饋
事實上,這是王詠梅第二次在北京舉辦專場音樂會,早在2007年,她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青年作曲家王詠梅個人作品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匯集了閻維文、譚晶、祖海、王宏偉、劉和剛、王霞、張燕、呂薇、于文華等眾多歌唱家,演繹了由她作曲的18首音樂作品。一路走來,王詠梅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感謝家鄉、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朋友,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王詠梅的家鄉在江蘇灌南,是個有山有水有田園的小縣城。“小時候,我常常坐在田野上,看著遠方裊裊炊煙升起,雞鴨滿地跑,我特別陶醉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和二哥經常躺在田野上,看著藍天、白云,放聲高歌,或是拿起筆,在那兒寫詩寫歌,把它譜成曲子。 ”言語中,王詠梅依然對過去充滿了向往,“其實那時候就是隨便寫,也不知道寫得對不對。但心情很放松,就是想歌唱、想贊美” 。
在王詠梅的記憶里,家鄉的院子里總是聚集了很多小朋友,大家對著月光,伴著秋蟲的鳴叫聲一起唱歌,這種環境滋養了她的心靈,而父母的善良更感染了她。“我的父母很善良,在我讀高中時,我和哥哥說服了父母,家里收留了一個乞丐,他在我們家住了三年,像家人一樣,最后還讓他成了家。 ”點點滴滴在她心里面積累了很多美好的東西,為她的前期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頗有“藝術眼光”的大哥則是王詠梅的音樂領路人。曾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深造過的大哥看出王詠梅對音樂的喜愛,開始教她拉二胡。為更好地挖掘她的音樂天賦,后又帶她拜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馬友德為師,王詠梅由此開始了系統的音樂培訓。
“一次馬教授檢查我的隨堂作業,發現我在一個本子上密密麻麻創作的曲譜,馬教授認真地看了好一會兒。就在我正為此忐忑不安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在音樂創作上會有更大的發展,要繼續努力’ 。 ”就這樣,她深藏在心中多年的作曲夢一下子被點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并屢受好評,作品多次摘取全國大賽的桂冠,如《放飛青春》 《讓時代為我們喝彩》 《和諧中國》 《最愛的還是你》 《歡迎你到這里來》 《可親可敬的人》等;諸多作品入選中央電視臺春晚、元宵晚會、雙擁晚會以及眾多大型專題晚會。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王詠梅的作品中很少見到悲傷和哀怨。“我的體驗就是,每部作品都要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描繪百姓的幸福生活,去歌頌人們的美好向往,以及偉大祖國的嶄新變化。每部作品都是有感而發,來自心靈深處的流露。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