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上一代中國藝術家的西方市場崛起,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當代藝術家主動的走出國門,并與西方的畫廊簽約舉辦展覽,各大海外藝博會中也會頻頻出現他們的作品,尤其是在二級市場中,雖然在數量上嚴格控制,也存在相當數量的流拍,但不可否認其在拍賣中的“銳意進取”。
知名度依然是西方藏家對于中國藝術家的選擇標準
對于西方收藏家而言,直面這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知名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成了唯一且重要的收藏標準,所以那些45歲以上且已成熟的中國藝術家成為西方藏家的首選,而對青年藝術家作品的選擇則需要非常堅定精準的眼光。
但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以賈藹力、王光樂、仇曉飛以及后來的段建宇等青年藝術家而言,他們已經在海外拍賣市場中得以深耕,在前輩艾未未和曾梵志之下,也成為西方藏家關注的重點。
日前由Artprice發布的一組數據中,我們發現在2016年度上半年的拍賣中,中國成交總額重回世界第一,總成交額達到23.18億美元,占有世界市場份額的35.5%;而第二位的美國在上半年度的拍賣成交總額為17.49億美元,市場份額為26.8%。
而在我們最為關心的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拍賣情況中,Artprice同樣也發布了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間,中國當代藝術家(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拍賣成交情況:從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海外市場至少消化了1500件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占同期在全球上拍的中國純藝術類拍品的10%),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有343件,平均流拍率為51%,進一步細化則為出生于1970年之后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只有35件,其流拍率為62%。
這樣的流拍率對比,正是說明了西方藏家在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家的選擇中,依然是業已成名的藝術家占據了主流,但是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依然成交了15件左右,也說明了青年藝術家在海外市場中緩慢的前行,在不斷的展覽和博覽會的過程中,西方藏家也已經把目光開始轉向了中國青年當代藝術家。
而這也可以通過Artprice在三年前的一組報告來得以佐證,在Artprice2013年度當代藝術家50強中,有20位中國藝術家,分別是曾梵志、周春芽、陳逸飛、楊飛云、艾軒、張曉剛、羅中立、王沂東等藝術家,幾乎與國內拍賣情況一致,但在隨后的三年時間中,仇曉飛、王光樂等藝術家在海外舉辦展覽以及相關活動,其作品也被西方藏家慢慢接受,同時作為2016年拍賣成交最好的藝術家之一,段建宇也在法國拍賣行高何奈特德圣西爾(Cornettede Saint-Cyr)在首次成功拍賣,打開西方市場。
而談及到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海外舉辦展覽的經歷,在雅昌藝術網所盤點的2015年度中國當代藝術家海外十大展覽中也有所端倪,2015年中國藝術的兩個熱點話題成為有趣的對應,在這樣的背景下考量中國當代藝術走向海外,似乎也發生了有趣的變化——在我們整理的中國藝術家海外十大展覽榜單中,大部分藝術家都是出生于1960年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中堅力量,九成展覽都是新作個展,囊括了油畫、水墨、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舉辦地點更是遍布了美國、歐洲及亞洲。前一年,中國藝術家在海外的展覽大多集中在雕塑、裝置等大體量作品,這種多元化的回歸,似乎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世界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深度和廣度,在這一年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海外拍賣市場成交TOP10
2016年春拍結束后,在雅昌藝術記者所整理了的在世藝術家(油畫雕塑)拍賣成交榜單中,而在隨后的這份中國當代藝術家(出生于1945年之后)海外二級市場表現匯總,我們明顯的發現其中的不同。

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中國當代藝術家(出生于1945年之后)的海外拍場成績單排行
?。〝祿碓矗篈rtprice與雅昌藝術網)
雅昌藝術網根據Artprice所發布的數據,整理了一份2015年到2016年3月間中國當代藝術家海外二級市場表現,并加入對應藝術家在國內的拍賣成交情況,其中十位藝術家分別是艾未未、曾梵志、嚴培明、李真、陳箴、張洹、王衍成、王克平、張曉剛、Mark Handforth(中國香港出生的藝術家,現為美國籍)等,大熱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超過5萬美元成交的有8件,曾梵志的作品在國內的拍賣成交情況也是位列前茅,是唯一一位進入兩份榜單的藝術家,這也和曾梵志一貫的海外路線相吻合,其在國內的拍賣成交紀錄也是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中所創造。
而在整體的榜單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不同,尤其是因為藏家趣味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在國內的榜單中,十位藝術家的十件作品全部為架上作品,且多為藝術家早年間的代表作,如王懷慶創作于1999年的《足-2》雙聯作等,僅有一件何多苓創作于2015年的俄羅斯森林系列的新作。榜單中的藝術家也是延續了國內一貫的“繪畫風格學”,從前年的“抽象熱”到今年的“表現熱”等。
但是在中國當代藝術家海外成交情況中,卻另有風貌。十位藝術家中有將近一半的藝術家是雕塑作品,如李真、張洹、王克平、Mark Handforth等,包含了雕塑、行為、公共藝術等多個種類,其中雕塑藝術家李真的作品也常見于香港地區的拍賣中,并且也曾經在香港地區創造出藝術家個人拍賣的最高價紀錄。另外一位雕塑藝術家王克平的作品也常見于各大拍賣中,如在中國嘉德拍賣中,其木雕作品《一家之主》就在2015年秋拍中以7.2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張洹則是榜單中記者較為關心的一位藝術家,2015年度國內拍賣市場中,僅有10件作品上拍,這一方面和收藏家趣味有關系,尤其是國內最近流行的抽象和表現類的作品風頭大起,相比較而言,在所有張洹上拍的作品中,均是以行為藝術裝換而來。另一方面也和張洹在國外的知名度相關,張洹常年工作生活于紐約,而今距離其上個在中國的個展(2010年佩斯北京張洹放虎歸山)也已經過去了6年的時間。
公共藝術作品的上拍也歷來是海外拍賣市場的一個重點板塊,尤其是以公共雕塑為主,亦包括國外流行的街頭噴繪文化等,這在西方成熟的藝術體系中,尤其是伴隨著城市的逐步完善以及城市功能的拓展,更加凸顯出公共藝術的重要性。而在國內的拍賣中,尚未出現這樣的收藏熱潮,直到2015年度公共雕塑才逐步成為一個藝術熱點,但并未成為一個拍賣熱點。
從賈藹力到段建宇:青年藝術家在海外拍賣市場的新收獲
在前輩藝術家之后,我們也觀察到青年一代藝術家的海外拍賣市場的路徑,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后備力量,前輩們的海外藝術路徑,從從雙年展、美術館展覽、商業畫廊和藝博會的路徑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化的展覽傳播方式已經普遍化。但是在青年藝術家一代中,尤其是以王光樂、賈藹力等人為代表,他們從畢業之后似乎就被納入到西方藝術體系中,從而伴隨著展覽的逐步推進,慢慢的海外拍賣市場中試水。
在上文的數據中,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僅有35件青年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上拍(出生于1970年之后),流拍率甚至達到62%。這一方面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有關,另外一方面來講,這也是青年藝術家有意識的“控制”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的流拍率,我們也欣喜的看到其中的某些變化,以及一些新新藝術家的出現,如段建宇。
其中按照中國藝術家在海外的市場來看,曾梵志是第一梯隊的絕對主力,已經具有相對廣泛的藏家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隨后的第二熱點梯隊中,仇曉飛、賈藹力、王光樂是近五年來的一個熱點,相對年輕的他們,往往是海內外資本的共同作用,在香港和海外的拍賣市場中逐步推進。
以第二梯隊中的熱門藝術家賈藹力為例來看,賈藹力2006年畢業于魯迅美院,2007年就和站臺中國當代藝術機構合作舉辦個展,2009年就和英國薩奇畫廊以及法蘭克斯─蘇斯藝術機構聯合推出的Simon Franks and Rob Suus群展中亮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范圍內的薩奇畫廊,就是以發現新晉藝術家為主。而法蘭克斯·蘇斯藝術機構也以收藏全球最具潛力的新生代藝術家作品為主,收藏了包括賈藹力在內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作品。
2010年是賈藹力作品在拍賣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年份,其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刻準備著》在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中以25萬美元成交,2014年的《瘋景1號》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151萬美元成交,成為賈藹力當時作品的拍賣成交紀錄,也一度讓青年藝術家成為輿論討論的熱點。
Artprice數據顯示2015年度在全球所實現的拍賣總成交額為582 萬美元,并以整體低至10% 流拍率的優異成績馳騁拍場(同年藝術市場整體平均流拍率為38%),這是少數中國藝術家能夠實現的紀錄。
當然賈藹力作品的海外拍賣的成功,并不是所有青年藝術家的范本,這樣的成績也讓賈藹力飽受爭議,但直到今天,他依然是炙手可熱的青年藝術家。
在賈藹力之外的第三梯隊中,段建宇、于洪、李天炳等成為熱門藝術家,其中我們尤其要重點關注的一位藝術家是段建宇,當然其作品的成交情況多數在中國北京,尤其是以北京保利為主,接連在中國新繪畫專場中推出其作品,在北京保利2015年秋拍中其作品《梅蘭竹菊》以34.5萬美元成交,創造了藝術家個人拍賣最高價紀錄。段建宇的作品是在2007年最早出現在拍賣市場中,但是從2011年開始才開始以每年6-7幅的作品出現,進入到2015年之后,其作品的價格逐漸趨于穩定,成為女性青年藝術家中的代表者。
但是直到2015年段建宇作品才首次在海外上拍,在法國拍賣行高何奈特德圣西爾(Cornettede Saint-Cyr)成交拍賣,從此打開西方市場,其未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中的表現雖然還有待觀察,但是作為近年來在海外拍賣的熱門藝術家,她的作品的拍賣也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國際中的一個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