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wqw3u"></cite>
    1. <rt id="wqw3u"><nav id="wqw3u"></nav></rt>
      <rt id="wqw3u"><progress id="wqw3u"></progress></rt>

    2. <rt id="wqw3u"></rt>

      <rp id="wqw3u"></rp>
      <ruby id="wqw3u"></ruby>
      <rt id="wqw3u"></rt>

      【小康人物】何建明:寫最好的中國故事

      2020/10/13 9:53:37      來源:《小康》2020年10月上旬刊

      意外滯留上海,寫出抗疫作品《上海表情》;歷時數年采訪數百人,有了獻禮建黨100年的《革命者》;展現脫貧攻堅的《詩在遠方——閩寧模式紀事》是他的新作。何建明始終認為,書寫當代、書寫中國,這是自己的責任。

      何建明 攝影/寧穎

      庚子年農歷七月初四,處暑之日,天地始肅,秋風漸涼。64歲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與往常一樣,黎明即起,開始了每周7天,每天10小時的采訪和寫作。完成《小康》專訪,他還要繼續新作《詩在遠方——閩寧模式紀事》的改稿。

      對此,何建明本人并不十分享受,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套住了”——以他的年齡和在中國文壇的地位,本來可以不這樣拼命,而是慢慢悠悠,回到蘇州老家,喝喝清茶,聽聽評彈,也是一生。但他卻選擇工作。

      何建明,1956年生于江蘇蘇州。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八、九屆駐會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茅盾文學院院長,全國勞動模范。他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領軍人物,還是《戰狼2》等12部影視作品的原著作者。

      “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應該盡己所能,努力工作,不能伸手要”。何建明覺得,這是老蘇州人的勤勞本質,也是他一生高產的根源。

      疫情中的上海表情

      疫情期間,何建明因偶然因素留在上海,用筆記錄下所見所聞所感,出版了講述抗疫故事的《第一時間》,以及記錄疫情期間在滬生活的《上海表情》。

      疫情使他意外地“被留在上海”,也讓他“有了足夠的機會去觀察這座城市在疫情之中的每一份表情”。他的心情,從起初摻雜了未知、牽掛、緊張、寂寞孤獨,到后來的溫暖、感動、振奮、熱血沸騰。

      “光是在浦東,就有30萬武漢人。”何建明說,武漢疫情暴發時,有很多專家做了分析,認為第二個暴發疫情的城市肯定是上海,“但是上海經受住了考驗。”

      春季,何建明一直住在黃浦江邊的酒店里。有一次,他下樓散步,路邊突然躥出了5只野貓。他回憶道:“原本我不喜歡貓,它們叫得那么凄厲,嚇得我趕緊跑。然而那幾只小貓一直繞著我的腿叫,餓到這個份上,讓我產生了憐憫之心,于是我拿了幾個面包,貓吃得狼吞虎咽,吃高興了還一下子跑到樹上,我想這是在干什么?原來是在給我表演,貓是通人性的。”從那天起,他每天都拿一些食物給貓吃,貓的叫聲也變得不再凄慘,他甚至從中聽出了小夜曲的感覺。

      “上海是有情的城市,上海的情來自于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那段時間里,何建明對“上海人民”有了更多的認識。他說起一位在黃浦江邊遇到的釣魚老人。疫情發生后,老人消失了好一陣,待疫情穩定了,老人又出現了。

      “我問他跑哪里去了,他說要聽從安排,不隨便亂跑,等疫情好了再出來釣魚。這座城市是有序的。老百姓始終自覺遵守著城市的規則,他們的貢獻非常重要。”因為看到了這些人,何建明在《第一時間——寫在春天里的上海報告》中寫了一句話:“城市有愛,我們的生命才會燦爛。”

      “上海是一座有愛的城市,一座具有強大自控力的城市。這座城市是安全的,是值得去愛的。在世界疫情防控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覺得有些問題就出自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公民都對自己的城市缺少了共同的愛。”

      “中國紅色文化最聚焦的那束光”

      “這個國家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真正深入生活,深入主流,你會發現,主宰這個時代的人,他們在怎樣拼命。”最近,創作《革命者》時,何建明常被年輕的共產黨人面對劊子手屠刀時的英雄氣概所感動。

      革命戀人蔡博真、伍仲文被敵人抓捕后很快被押送刑場槍決。去往刑場的路上,兩人對以往為了工作而耽擱了結婚感到有些后悔。走向生命盡頭之際,他們宣布要在囚車上舉行婚禮。同囚車的革命者高興得為這對新人歡呼,他們一起唱起《國際歌》,為這對新人慶賀婚禮。

      一個少年,在槍斃他的前一刻,敵人問:才十七八歲,不后悔嗎?他昂首挺胸地回答:殺一千次都不后悔!可轉頭,他對同志們說:現在死了有點可惜,我還沒有談過戀愛呢!

      講述《革命者》中發生的真實故事時,何建明總是難掩激動。

      為了寫好這部史詩式作品,2014年清明節起,何建明多次到訪上海、南京等地,追尋當年烈士的足跡,采訪數百人,把烈士日記、書信等珍貴史料融入歷史敘事,將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呈現。

      從1921年至上海解放、新中國成立的紅色征途上,在黨的誕生地上海,中國共產黨人“心中有信仰,披荊斬棘行”,前仆后繼,浴血奮斗。

      “寫《革命者》,就是寫中國紅色文化最聚焦的那束光。”何建明的紀實新作《革命者》入選中宣部2020年全國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這也是建黨100年的獻禮之作。

      書寫“閩寧模式”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會議室給余村干部指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講述的余村故事,呈現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典范。而他正在創作的另一部作品《詩在遠方——閩寧模式紀事》,呈現的則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一個典范。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向全國宣布: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何建明認為,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中宣部對閩寧協作中的援寧群體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意義極其不同:“一是時間上,二是人數上,三是排序上,意味深長。要知道,在這之前,中宣部共授予了個人和集體正好是100個‘時代楷模’。第101個給予了‘閩寧協作’,它意味著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親自關心的這一對口扶貧模式將載入中國扶貧、脫貧史冊。”

      “他們的生活和日子是否真的還能過得去?”這份牽掛如石頭般一直壓在心頭,期待求證。為此,何建明來到寧夏,實地采訪。

      何建明一直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代言,曾經榮獲“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貢獻人物”。何建明表示,作為一名作家,書寫當代、書寫中國、寫中國最好的故事,這是自己的責任。

      這幾年來,他還寫過扶貧脫貧的幾部有影響的作品,如寫貴州黃大發的《山神》、寫貴州畢節扶貧脫貧的《時代大決戰》等。

      “我要繼續《閩寧模式》的寫作,這是反映中國這些年來在扶貧開發當中的偉大事業,我會書寫好,讓全國人民更多、更真實地看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的小康社會是如何在推進的,這也是我的責任。”何建明表示。

      何建明認為,文學參與社會建設是一件重要的事。這類反思性、批判性的現實作品,他寫過《共和國告急》《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南京大屠殺》《忠誠與背叛》《爆炸現場》等。

      通過這些創作,何建明心中越來越深刻的體會是:“人活著不容易。每一個人活著應該有自己的內容,這很重要。遇到過災難和沒有遇到過災難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很不一樣。反省是必要的。比如我們懂得了什么事以后可以做,有的事就不能隨心所欲了??傊?,人類在自我成長和成熟中不能重復犯低級錯誤。”

      戰略合作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作家網 中國文聯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動客戶端
      掃描登錄手機 WAP版
      黄网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