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有什么用?為什么要走進美術館、音樂廳?這是縈繞在許多人心頭的疑問——即便他們明白藝術可以提升修養、培養情感感受力等等,大多數人仍然無法說服自己或別人,為什么生活中必須添加“藝術”這一選項。許中云的新書《藝術·理解》,事實上就是作者對這一問題的答案的持續追尋。

《藝術·理解》 許中云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藝術似乎只是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點綴,本書通過持續追問,最終給出了一個深刻卻并不意外的答案:藝術增進人們的“理解”,即傳統認識論中的“認識”或“知識”——藝術可以增進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以及對自己的理解。正如當代美國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所說:“藝術必須被像科學那樣嚴肅對待,從更高的和更寬泛意義上來說,藝術與科學一樣是知識的發現、創造和擴展。”
藝術的“認知”功能幾千年前就已被亞里斯多德道出,“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經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根據可然或必然的原則可能發生的事。”“一出精心構思的悲劇所傳達的人類本性的真諦并不亞于一部哲學論著。”
幾千年來,藝術理論、藝術功能在不斷“變化”,不斷深厚。在本書的作者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功能的疊加,藝術并非只有“狂喜”的審美快感,還包含酸甜苦辣的情感,更包含各種曾經被歸于“理性認識”的理解和認知。這種包含了感覺、感情的理解和認知,在以往的認識論中并不被認可為“知識”。然而,隨著人們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厚,人們逐漸了解,感受、情感和理解的融匯,在人類的認知中從來就是在一起的,很難被截然分離。
每個人對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情感和理解,以及它們的多樣融匯,都是一種“知識”。當這種“知識”(《藝術·理解》推薦大家用“理解”來表述)被表述在各種語言媒介之中,它們在歷史中“競爭”,然后成就自己的“藝術作品”地位。這些藝術作品,與科學理論一樣,是人類認知文化的碩果。人類的知識,事實上,就是這些個人理解的總和。人類的理解沒有終點,只有不斷深厚。
可以看出,這本書所秉持的正是亞里斯多德一脈的“藝術認知論”——只是對于“認知”或“知識”,已經融進了當代認識論的許多成果——理解替代了知識,成為人們認識所追尋的目標。在當代認識論中,“理解”比“知識”擁有更為廣泛的意義空間和適用性,“理解并不是一個確定最終的認識論成就的倉庫,而是一個進一步探究的出發點。”
藝術,是人類人文學科(“有我之知”)中的一顆明珠,《藝術·理解》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想象力將藝術與科學并置——它們只是人類“構造”世界或認知的不同方式而已。作者用地圖(自然科學)、照片(社會科學)和繪畫(人文學科)的比喻,形象地給出了三種認知文化的畫像。不難看出,作為美術館的藝術人文學者,將繪畫作為人文文化的象征,似乎再恰當不過。
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這本書,就是一次跟隨作者對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的追尋之旅。有時會感到一些學術上的晦澀,畢竟,作者沒有過多照顧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讀者,很多的思考中間步驟被省略了。但是,隨手翻閱任何一頁,都可以作為一段對藝術的反思來閱讀。
而對于藝術有一定經驗和認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真正引導你對藝術“理解”的一本好書,它將是對你的藝術愛好的充分論證。
而對于專業讀者,建議閱讀可以從“下篇”開始,因為這才是作者在學術上精心思索,潛心論述的重點。如果從“上篇”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作者對“藝術”的論述過于簡潔,但是如果你讀了“下篇”再回頭看“上篇”的文字,你會發現,原來作者的安排竟然別有用心——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這不是一本藝術概論,而是對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的追問。
在這個科學盛行的年代,為藝術的價值辯護,并將藝術的價值放置在與同樣的對世界的理解之上,并不是那么容易。
讀《藝術·理解》不是一個輕松的過程,但肯定是一個有所收獲的旅程。放下書本,你或許仍然無法解答藝術有什么用,但是,你對藝術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厚了。(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