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wqw3u"></cite>
    1. <rt id="wqw3u"><nav id="wqw3u"></nav></rt>
      <rt id="wqw3u"><progress id="wqw3u"></progress></rt>

    2. <rt id="wqw3u"></rt>

      <rp id="wqw3u"></rp>
      <ruby id="wqw3u"></ruby>
      <rt id="wqw3u"></rt>

      藝無界 見未來 | 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全球征稿

      2020/6/22 18:48:24      來源:新浪

         2020年6月19日,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7)在線發布征稿啟事,正式面向全球發出邀請,征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稿件。

        所投稿件須針對2019年9月15日至2020年12月20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或線上舉辦的當代藝術展覽撰寫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身份和專業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數為2500字,英文字數1500字。征稿將于2020年12月20日截止。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主席Henry Meyric Hughes表示:“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球眾多藝術機構暫停開放或被迫關閉。因此,本屆評論獎延長了征稿期限,并首次擴大了征稿范圍,除了線下的當代藝術展覽外,也可以針對線上的當代藝術展覽進行評論。我們希望此舉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評論家和作家進入藝術領域。”

        本次國際藝術評論獎由5位專家組成國際評審團,包括保加利亞國家美術館館長雅拉·布勃諾娃(Iara Boubnova)、南澳大利亞藝術館館長瑞哈娜·達文波特(Rhana Devonport)、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丁寧(Ding Ning)、國際學術期刊 《Third Text》主編理查德·戴爾(Richard Dyer)、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高級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 Yao)。國際評審團將于征稿結束后展開嚴格的匿名評審,最終選出包括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在內的20位中、英文入圍作者。其中,一等獎將獲得80,000元人民幣的獎金及一次上?;騻惗氐亩唐隈v留,二等獎將分別獲得30,000元人民幣的獎金。20篇入圍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將以中英雙語的形式結集刊登在2021年出版的《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年度展覽評論》上。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合主席、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表示:“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采取了線上發布,增加了對線上展覽的評論,實現了線上投稿,未來或許還將開展線上評選。我們因勢所迫從物理世界轉戰到“無界”的虛擬世界,而文字和藝術“無界、無限、無形”的力量將穿越時間和空間,穿過困頓和迷惘,陪伴我們度過艱難時刻。”

        此外,IAAC自本屆起開設了在線投稿系統。投稿者只需在IAAC官網(www.iaac-m21.com)投稿系統注冊后,在線填寫相關信息并上傳稿件和圖片即可。

        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RCA)、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ECA)、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AICA)共同主辦,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生藝術基金會首席贊助。

        獎項簡介

        2020年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7)向全球評論者公開征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申請者所提交的稿件須針對2010年9月15日至2020年12月20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或線上舉辦的某個當代藝術展覽。

        一等獎獲得者除了可以得到80,000元人民幣的獎金以外,還將獲得一次前往倫敦或上海短期駐留的全額贊助。二等獎將產生3位獲獎者,他們將分別獲得30,000元人民幣獎金。

        本獎項旨在推動當代藝術的獨立評論,匯集中、英兩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優秀評論,并促進藝術評論者的批判性思考、對話和研究。

        本次活動向全球公開征集藝術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為確保評審過程的客觀公正,由中、英雙語的藝術界權威人士組成的國際評審團將對投稿進行嚴格的匿名評審。

        投稿方式

        投稿者需在IAAC官網(www.iaac-m21.com)注冊后 ( IAAC官網-投稿方式-在線投稿),在線填寫相關信息并上傳稿件和圖片即可。

        國際藝術評論獎擁有所有申請者提交的文章版權(無論此前有否出版)。舉辦機構和中、英兩方的學術支持單位將對所有入圍者的文章進行分類和篩選,再將其翻譯成中文(針對英文稿件)和英文(針對中文稿件)兩個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終評選將由國際藝術專家評審團以英語會議的方式進行終審,評選結果將于2021年初對外公布。包括獲獎者在內的20位入圍者將進入終選名單,獲獎的藝術評論將以中、英文雙語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網站。

        征稿截止日期:2020年12月20日

        聯系方式

        中方聯絡機構: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汶水路210號靜安新業坊3號樓 200072

        電話:+86 21-6105 2121

        電郵:iaac@minshengartmuseum.com

        英方聯絡機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地址:20 Howie Street, London, SW11 4AS

        電話:+44 (0)20 7590 4423

        電郵:iaac@rca.ac.uk

        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評委簡介

        雅拉·布勃諾娃(Iara Boubnova)

        雅拉·布勃諾娃,當代藝術項目策展人。雅拉在莫斯科出生并接受教育,現居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自2018年以來,她一直擔任保加利亞國家美術館館長和威尼斯雙年展保加利亞國家館委員。她策劃了多個國際和當地的藝術家個展、群展、活動及公共藝術項目,包括威尼斯雙年展保加利亞國家館(1999年)、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法蘭克福Manifesta4(2002年)、莫斯科雙年展(2005/2007年)、塞薩洛尼基第三屆雙年展(2011年),以及葉卡捷琳堡第二屆烏拉爾工業雙年展(2012年),并因此獲得俄羅斯國家策展成就獎的創新獎。

        雅拉是索菲亞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的創始成員之一(1995年),并擔任其主管至2018年。她也是中國香港MOCA、莫斯科當代藝術雙年展、葉卡捷琳堡雙年展、科索沃普里什倫Autostrada雙年展的藝術顧問委員會成員。

        瑞哈娜·達文波特(Rhana Devonport)

        瑞哈娜·達文波特,博物館館長、策展人、作家、編輯和文化制作人。她的職業生涯跨越了藝術博物館、雙年展和藝術節等領域。她目前是阿德萊德南澳藝術館館長,并曾于2013-2018年擔任新西蘭奧克蘭Toi o Tāmaki藝術館館長。她的策展實踐關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當代藝術,以及時基媒體和受眾互動。她曾與李明偉、納利尼-馬拉尼、阿爾弗雷多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白南準、郭鳳儀、金江波、張培力、尹秀珍和宋冬等人合作。瑞哈娜也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新西蘭館策展人(2017年)、新西蘭Govett-Brewster美術館館長(2006-2013)、悉尼雙年展公共項目總監(2005-2006)、奧克蘭Artspace NZ駐館策展人(2005)、悉尼藝術節視覺藝術總監(2004)、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美術館亞太三年展高級項目專員(1994-2004)。2018年,她因“對藝術治理的貢獻 ”獲得新西蘭功勛勛章。此外,她也是CIMAM理事會(國際博物館和現代藝術收藏委員會)和森美術館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

        丁寧(Ding Ning)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2000年調至北京前,曾任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主任。1993年至1994年,獲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資助,他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美術史論系開展博士后研究。1998年,他在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筑系做訪問學者。丁寧曾獲眾多重要的學術資助和榮譽,包括希臘奧納西斯基金會A1獎學金、德國ZKM獎學金、蓋蒂研究所獎學金、歐洲美國藝術泰拉基金會杰出客座學者和講師、美國哈佛大學伊·塔提別墅研究基金。他的著作包括《接受之維》、《美術心理學》、《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藝術的深度》、《西方美術史》、《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視遠惟明:感悟最美的藝術》等,此外他也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工作。

        理查德·戴爾(Richard Dyer )

        理查德·戴爾,國際學術期刊《Third Text》主編,也是《Ambit》文學雜志特約撰稿人。理查德·戴爾是一位廣為人知的藝術評論家、評論家、詩人、小說家和實踐派藝術家,其評論文章發表于《Third Text》、《Contemporary》、《Frieze》、《Flash Art》、《藝術評論》、《藝術新聞》(駐倫敦記者)、《獨立報》、《衛報》、《標準晚報》、《Time Out》、《Citizen K》(駐倫敦記者)以及許多其他出版物和畫冊。他的近期出版物包括:關于英國藝術家沃爾夫·馮·倫基維茨(Wolfe von Lenkiewicz)的專著(Anomie出版公司,2016);《馬格納·菲呂霍爾門: Alpha Beta》(Magne Furuholmen:Alpha Beta,Forlaget出版社,奧斯陸,2013);《身份》一書中的“多元實踐中的藝術家身份構造”章節,(Identities/Identiteetit,‘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tistic Identity through Diverse Practice’,皇家學院出版社,2012);《本·特恩布爾:真理、正義和美國之路》(Ben Turnbull: Truth Justice and the American Way,The Peter Scott 畫廊, 蘭卡斯特大學,2012); 《人類的起源:沃爾夫·馮·倫基維茨》(The Descent of Man: Wolfe von Lenkiewicz,All Visual Arts,2009);《克萊門特·佩吉:熒幕記憶:在克萊門特·佩吉的水彩畫中描繪失去的時間》(Clement Page: Screen Memories: Picturing Lost Time in the Watercolours of Clement Page,Kuckei + Kuckei出版社, 柏林, 2009);《需求的藝術:定制的顏色與材料:塞巴斯蒂安·德·加尼,抽象作品畫冊,2008-2009》(Art on Demand: Custom Colours and Materials: Sébastien de Ganay, Abstract Works Catalogue, 2008–2009,onestar出版社,2009);德國攝影師Matthias Schaller作品畫冊《對立面:固態的水,液態的石》(Controfacciata: Solid Water, Liquid Stone,本·布朗畫廊,倫敦,2008);《基思·考垂文:解構現代主義的烏托邦》(Keith Coventry: Deconstructing the Modernist Utopia,Haunch of Venison出版社,蘇黎世,2008);重要專著《在馬克·弗朗西斯作品中實現(不)可見》(Making the (In)visible in the Work of Mark Francis,Lund Humphries出版社,2008);《繪畫:關鍵的動詞》(Painting: The Essential Verb,杰伍德基金會,當代畫家獎,2008)。

        此前的出版物包括《過渡性轉換:打破托尼·貝文作品中的整合體》(Transitive Transduction: Breaking the Integument in the Work of Tony Bevan,本·布朗畫廊,2006);《丹·海斯:科羅拉多印象》(Dan Hays: Impressions of Colorado,南安普頓市藝術畫廊,2006);《絲娜·席迪拉:Saphir 》(Zineb Sedira:Saphir,Photographer‘s畫廊,2006);以及第一本關于英國女性主義行為、影像藝術家蒂娜·基恩(Tina Keane)的專著《電子暗影:蒂娜·基恩的藝術》(Electronic Shadows: The Art of Tina Keane,Black Dog,2004)。他曾對吉爾伯特和喬治(Gilbert and George)、尼古拉斯-塞羅塔(Nicholas Serota)、尤安-烏格洛(Euan Uglow)、格雷戈里-克魯森(Gregory Crewdson)、薩拉-盧卡斯(Sara Lucas)、安德烈-塞拉諾(Andres Serrano)、艾薩克-朱利安(Isaac Julian)、銀卡-肖尼巴雷(Yinka Shonibare)、弗雷德-威爾遜(Fred Wilson)、拉基布-肖(Raqib Shaw)和喬治娜-斯塔爾(Georgina Starr,)等當代頂尖藝術家開展專訪。2012年7月,他為蘇黎世大學舉行的第45屆AICA大會發表了 “打破制作、觀察和寫作之間的界限 ”(Breeching the Integument between Making, Looking and Writing)開幕主題演講。

        姚嘉善(Pauline J。 Yao )

        姚嘉善,現任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視覺藝術主策展人。她曾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擔任策展人,并在北京以獨立策展人和作家身份工作了六年。在此期間,她參與了“箭廠”藝術空間的創建。自2012年加入M+以來,姚嘉善負責監督和收購來自亞洲及其他地區的作品,在建立視覺藝術收藏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她是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的聯合策展人。她是《藝術論壇》國際版定期撰稿人,也是M+在線出版物《PODIUM》的聯合編輯。她撰寫的關于亞洲當代藝術的文章刊登于眾多畫冊、在線出版物和雜志合訂本中。2019年,她策劃了展覽“境遇——五個人”,展覽在M+展亭舉辦。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成員簡介

        亨利?梅里克?休斯 ( Henry Meyric Hughes )

        組委會主席兼評委會非投票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是一位獨立策展人、藝術顧問、評論家、作家及編輯,同時亦是國際藝術評論協會(AICA)名譽主席、前歐洲展覽委員會總協調員、2003年度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發起人之一,以及荷蘭Manifesta基金會主席(1996-2007年)。

        他曾于1968年至1992年先后任職于英國文化協會位于德國、秘魯、法國、意大利等國辦事處,于1986年至1992年分別出任威尼斯雙年展及圣保羅雙年展的英國專員,于1992年至1996年擔任英國海沃德(Hayward)畫廊藝術總監,負責藝術委員會藏品以及全國性巡回展覽(包括“藝術與力量:1930年至1945年期間處于獨裁者統治之下的歐洲”、“1790年至1990年期間德國藝術浪漫主義流派的精神”及第四屆英國藝術展)。

        近年來他主要策劃的展覽項目包括:2002年至2003年舉辦的調查性展覽“從爆炸到凍結:20世紀英國藝術”、2005年至2006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的當代藝術巡展、2008年有關歐洲年輕藝術家的巡展“沒有國界,只是N.E.W.S。”、2012年至2013年在柏林、米蘭等地舉辦的展覽“批判與危機:1945年以來的歐洲藝術”。

        近期發表的著作包括:《全球化時代下的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出版社2010年出版)及《非洲當代藝術:批判性焦點》(國際藝術評論協會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除此之外,他亦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顧問及歐洲文化協會總協調員、國際視覺藝術協會(Iniva)及倫敦Matt畫廊之董事會成員、法國藝術評論資料庫(Archives de la critique d‘art)顧問團成員及附屬雜志《藝術評論》(Critique d’art)編委會成員等職務。1997年他被法國政府任命為藝術與文學官員,2002年被德國總統授予十字勛章。

        甘智漪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合主席。自2013年籌備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起,甘智漪一直致力于在民生美術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展示與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將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資源帶入民營美術館,努力使民生美術館逐漸承擔起藝術傳播和教育的職能,主持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當代藝術展覽和項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動,包括“2015中法文化之春”重點項目《光!》(獲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真實的假像》(獲文化部“2015年度優秀展覽”入圍獎)、“2017中法文化之春”開篇展《透明的聲音》(獲文化部“2017年度優秀展覽”、上海文化發展基金資助)、法國著名藝術家塞萊斯特個展《生聲不息》(入圍文化部“2017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創立“國際藝術評論獎”(獲浦東文化發展基金連續資助)、“民生美術文獻中心”(獲上海自貿區專項發展資金資助)以及“核心筒空間計劃”,品牌公教《上海制造》(獲文化部“2017年度優秀公教”)、《美術館眾議院》等。

        近年來甘智漪參寫、參編了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和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多重宇宙》、展覽《非形象》、《透明的聲音》和《葵頌》等多部畫冊。她也曾先后在《國際金融報》開設專欄,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上海金融報》、《勞動報》經濟周刊等媒體撰寫金融研究文章,并在電視和電臺的財經欄目擔任嘉賓長達15年之久。

        路易斯?畢格斯教授(Prof。 Lewis Biggs)

        路易斯?畢格斯教授是一位獨立的策展人、評論家及文化顧問。他曾擔任2013年日本愛知三年展聯合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香港奧賽藝術基金會藝術顧問、2000年至2011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總監,以及1990年至2000年利物浦泰特美術館館長?,F任2014年英國Folkstone三年展策展人、《泰特現代藝術家》叢書總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際顧問及國際公共藝術獎組委會主席。

        除此之外,他還曾任上海外灘美術館國際顧問、利物浦藝術設計學院兼職教授(當代藝術研究)、格拉斯哥大學美術學院名譽教授等職。同時,他亦是幾個藝術機構理事會的活躍成員,包括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繪畫比賽)、曼徹斯特中國藝術中心、利物浦藝術與創新技術基金會(FACT)等。

        胡安?克魯茲教授 ( Prof。 Juan Cruz )

        胡安·克魯茲教授現任愛丁堡藝術學院院長,同時亦是一位創作豐富、展覽眾多、涉及錄像、表演、文本及現場創作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藝術家。

        他曾擔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英國利物浦約翰·莫爾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將當前具有影響力的藝術機構(包括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利物浦雙年展等)的創新學術研究模式引入大學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間,他曾擔任藝術文化協會全國巡展項目成員及倫敦視覺藝術顧問。與此同時,他協助促成利物浦展覽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廣各類重要展覽,并以展覽研究為主題,面向國際觀眾策辦了一系列專業學術講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協會會員、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成員、利物浦雙年展董事會成員及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協會(CHEAD)執行部門指派成員等職務。另外,在他的領導下,利物浦藝術設計學院成為歐洲博物館聯盟項目“藝術的用途”的學術支持單位之一。

        凌敏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現當代藝術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曾參與英國藝術領導項目在利物浦雙年展委員會工作。從2009年至今一直擔任約翰莫爾繪畫獎在中國的主要協調人。凌敏現任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理事、約翰莫爾利物浦展覽基金會理事。

      戰略合作機構友情鏈接
      中國作家網 中國文聯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動客戶端
      掃描登錄手機 WAP版
      黄网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