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協辦的“新境況下中國高校美育工作的現狀和對策”研討會近日在云端舉辦。會議由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馮學勤主持。
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周星表示,美育的價值已經得到全社會的共識與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可,大家將在現有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探討美育、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關系:比如是將美育理論作為一門課來設定,還是將藝術教育作為培養主體審美的課程,還是將這兩種教育方式融在一起;美育的理論與實踐、實證的關系;美育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推行,是否需要美育課程教材,還是將美育作為精神層面的熏陶、影響;美育焦點、核心和依托何在,該如何通過教育來實現美育。
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山東大學原校長曾繁仁教授論述了三個問題:當代美育轉型問題的提出背景;為什么要實現當代美育的生態轉型;當代美育生態轉型的內涵。
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美育與個體和社會的關系,應當從四個角度理解和確立,首先要明確何為美育;其次是美育對個體來講應該如何理解,它應當達成的目標是什么;再次,對整個社會來講,美育應當起的作用如何判斷;最后,在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體系中,確立美育的位置。
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認為,在多樣化、高質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等學校培育體系,學校美育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首先,形成體系的前提是著手學科建設;其次,學校美育應該結合通識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培養創造、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尊重和理解差異性,在跨學科中產生知識;最后,參考國外高校的美育課程設置,國內高校應當立足于現實教育需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杭州師范大學原校長杜衛認為,美育教育應該從以知識教學為主,向知識教學和藝術體驗活動相結合轉型;從以藝術學習為主,向藝術學習和人文熏陶相結合轉型;從以中西結合,向突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轉型;從以人格教育為主,向人格教育和創造教育相結合轉型。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探討了在數字化、全球化背景下,怎樣理解當前美育的境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美育接受者在現實中以個體而非群體的學習方式來接受,數字化的接收方式對美育教育的影響值得研究;美育越來越依靠數字化傳輸以及非實物的虛擬渠道,這種非面對面的方式的影響值得關注;在美育會更加注重個人。
首都師范大學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王德勝認為,美育是實踐性的,美育以培育、發展和完善人為核心,美育強調的是在浸潤熏陶中滋潤個人,這是美育與知識教育最大的區別。美育的總體上設計,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識,而是體系化的實踐,突出了美育在完善人的整體協同性。
此次會議,通過“B站”直播,將會議學術成果實時傳播,吸引了“B站”近一萬人同步觀看,惠及全國各地的學生、教師以及對美育感興趣的研究者與工作者,共同參與到對當下美育工作的反思和建設中,也為美育工作的真正落實與拓展提供了積極的學術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