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能傳之久遠的作品,其作者必然是人品高邁、行為世范、具有高尚道德和強烈正義感的。道義即存于作品之中,道義是書法的靈魂。
書法的內容是衡量有無道義靈魂的重要標志之一,健康向上的內容總是給人以啟迪和洗禮。數十年臨寫顏真卿名帖的藝術實踐情愫讓我在這萬眾一心全國抗疫的大潮中,更認為應該弘揚這種有道義靈魂的書法作品。
自宋以來,顏真卿被頌揚的多為其人品的中正不阿。書為心畫,字如其人,體現在他多以中鋒藏筆、屋漏痕、印印泥和錐畫沙的筆墨以及書寫內容之間。我在疫情防控期間反復臨摹顏真卿的《奉命帖》 《守政帖》 《爭座位帖》和《祭侄文稿》等名帖時體會頗多。
《守政帖》書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 。代宗大歷元年二月,顏真卿任刑部尚書。安史之亂后,國子監魚朝恩講學,元載專權于朝。奸臣當道,欲蒙蔽視聽,欺上瞞下。朝堂之上,以皇上旨意諭百官。作為刑部尚書的顏真卿義正辭嚴,上疏曰: “郎官、御史,陛下之耳目。今使論事者先白宰相,是自掩其耳目也。陛下患群臣之為讒,何不察其言之虛實!若所言果虛宜誅之,果實宜賞之。 ” “況令宰相大臣裁而抑之,則陛下所聞見者不過三數人耳。天下之士從此鉗口結舌,陛下見無復言者,以為天下無事可論,是林甫復起于今日也!……陛下倘不早寤,漸成孤立,后雖悔之,亦無及矣! ”元載聞之深以為恨。元載聯合魚朝恩屢奏真卿誹謗。正因為顏真卿耿直豪邁,不怕得罪權宰一時,而恐違背做人之原則和道義,雖冒被貶之害,也不減對社稷的忠心。 《守政帖》就是顏真卿被貶謫到遠離京師千里之外的山南道硤州(今湖北省宜昌)別駕途改吉州(今江西省吉安) ,下州從五品官階別駕上任中途所作,時年59歲。 《守政帖》中這樣寫道:“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歲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茍時,為千古罪人也。雖貶居遠方終身不恥。緒汝等當須謂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 ”他的這種舍身為國、志之不移的精神來源于《顏氏家訓》 :“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面對國之殤、家之痛、忠心耿耿、正義凜凜躍于紙上的作品。作品中,他和著淚水流淌于字里行間,涂抹之處令后人凝重沉郁,肅然起敬。 《爭座位帖》至今1000多年。讀文章之內容,那種秉義直諍,斥郭英乂之諂媚,憤魚朝恩之驕縱,杰然忠義之氣,在臨習一筆一劃、讀誦一字一句之間,窺見其腕下生風、擲地有聲之勢,令人敬重。 《奉命帖》寫于遭奸相盧杞嫉妒迫害,出使宣慰叛臣李希烈大營之中。顏公自知天命無違,視死如歸,烈烈忠節,取義成仁,標格炳炳溢于筆端。正如宋司馬光在《新唐書傳贊》中寫道:“及臨大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于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
人品書品兼優的人,其書法作品的內容和筆畫章法無不體現其為人光明磊落、立朝剛正的正大氣象。書風無不體現方正剛勁、挺然有節的高尚情操,望之如盛德君子。
宋歐陽修《集古錄》云: “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又在《論字法》中強調,非自古賢哲學必能書也,唯賢者能存耳。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宋代黃庭堅《書繒卷后》云:“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 ”宋朱長文在《續書斷》中評論顏真卿書法時說:“其發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清代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 “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
道義是書法的靈魂,道義也是各行業的靈魂。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疫情肆虐武漢時,全國各地奔赴前線的白衣戰士,不正是恪盡職守、有著高尚職業道德的最可愛可敬可親的人嗎?顏真卿千年有道義靈魂的書法,潛移默化影響著數代人,也正因如此,方有今天抗疫中數以萬計的最美逆行者。